在這整本書中,引用了非常多伊塔羅 ‧ 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這也是一本我非常喜歡的書,也很適合非建築專業的人看,或許剛好也可以作為疫情期間無法出門旅行的替代。
「你的腳步所跟隨的不是眼睛之外的,而是眼睛之內,被埋葬、抹去了的東西。如果在兩座拱廊之間,某個人看起來滿心愉悅,那是因為三十年前有個女孩走過那裡,擺著寬大繡花的衣袖,或者,這只不過是因為這座拱廊在某個時刻裡光輝充盈,宛若另一座你已忘在哪裡的拱廊。」
— 《看不見的城市》伊塔羅 ‧ 卡爾維諾
說實在,我從來都不相信客觀這種事,只要是人就一定會被自己的想法影響,就像書中所說「我們的凝視受制於經驗、知識與期盼」,我們都會主動賦予其定義並影響我們的判斷,尤其是記憶有最大的影響,被儲存在腦袋裡某一陣風的味道或是某一束陽光的溫度,可能因為我們處於某個特別的空間或場所時被喚醒。
場所、空間和時間是很重要的三個元素,他們「會承擔獨一無二的具體價值」,這個價值將會為其取得一種身分,會成為我們存在的一個參照點。不過決定此價值的人並不是建築師,我認為建築師比較像是語言學家,他可以觀察、反思與研究日常人們的使用和行為,為人們不加思索的舉動整理出一些規則,像是語言一樣規範出一些簡單的文法與語彙,提供一個最可能發展出人類場所的框架,就會發展出人們的日常紋理。
一座城市的組成大致上便是這些了,紋理、物件、空間與場所。
非建築專業的人大概不太好理解紋理(Fabric)到底是什麼,書中借用了「布景」(backdrop)這個常用語來解釋,但我更喜歡用動物的皮毛或肌膚紋理來思考,動物的毛皮或許有很多元素組成,不論是圖案或者功能性部位,但他們會組成一個讓你看得出方向的一整片景色,我們在其中感受一個強度更大的東西或事件,這一整片景色就是這塊布景,也就是所謂紋理。或許這樣的說明不是太專業或準確,但給我的感覺大概是這樣的。
紋理讓影像具有連續性,可以擴大延伸「到無限」;然而物件卻是一個閉合的、有限的、被視為單一整體的元素。物件吸引視線,從背景中脫穎而出。……這個觀念可以轉套在城市上,城市裡有些營建物看起來像是物件,因為它們都從都市的紋理中脫穎而出,而紋理則是根據鄰近、相似、重複和共同方位等法則組織起來的。
紋理這件事從圖像實例來看會更清楚。1748年,義大利建築師Giambattista Nolli 將羅馬的城市地圖依照空間性質以黑白兩色繪製,所有具有物件或紀念性價值的空間,如教堂、宮殿、街道、廣場,都是白色的;其他的空間,也就是一般平民住宅,則塗成黑色。Nolli 的羅馬平面清楚地區分出外部空間、內部公共空間以及由住宅和工作場所組成的都市紋理,以及它們在尺度與空間組織上的關係。不過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得以看到這些物件是如何融入平民的日常紋理,以及其對於都市結構組成的影響力。
這種獨立的建物作為物件會發揮輻射效果來界定其周圍的明確場域,當你一踏入其影響場域就會開始產生空間體驗,會將你從日常紋理中暫時拉出來。而當好幾個物件群聚時,輻射的範圍也會重疊,因此而創造出一個場域,形成都市混亂複雜的紋理。
至於空間和場域,作者是如此定義的。
建築空間誕生於物件與物件的關係,或是邊界和平面的關係,雖然後兩者本身不具備物件的性格,但他們定義了界線。這些界線或許有些顯眼,或許連接成面構成一條沒中斷的邊界,或者剛好相反,只是一組記號,觀看者可自行建立它們之間的關係,理解其中隱含的界限。
……
「場所」則是指一個具有意義的所在,那里可作為個人或集體識別的標記或基礎。……(場所的象徵符號)這類線索對於識別場所和它的潛藏身分都很有效,有時是因為它們獨一無二且廣為人知(例如艾菲爾鐵塔),有時則是因為它們比較屬於某種類型(typology)而非慣例符碼,類型根植集體記憶,我們則是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我非常喜歡關於場所的那段解釋,場所很重要的元素就在於集體記憶。我認為,建築這件事的根本就是生活,是和人的經驗與感官密切交織的產生物,是一種過去的人對現在的人傾訴的方式,又是當下的人向未來的人給予的期盼,是人們在行為中被經驗所影響達成的一種共識,雖然我們本身都不一定知道我們到底達成了什麼共識,但我們可以在新的時代和新的場所中重新發現未曾說明的過去。
「即使那是屬於過去的事物,那也是一個隨著他的旅途前進而漸漸改變的過去,因為旅人的過去,會隨著他所依循的路徑而變;不是指立即的過去,不是一天天的過往,而是指較為久遠的過去。每當抵達一個新城市,旅人就再一次發現一個他所不知道自己曾經擁有的過去;你再也不是,或者再也不會擁有的東西的陌生性質,就在異鄉、再你未曾擁有的地方等著你。」
— 《看不見的城市》伊塔羅 ‧ 卡爾維諾
這是我近幾年才能看懂的一段話。在我休養的期間裡,我才終於有時間好好認真過我的生活,也才有時間回頭看之前走過的路,不然之前都是在痛苦地追趕。在遠處回望總是能看得更清楚一些,不論是路途或是心情都真的如卡爾維諾所說,每往前走一段再回望我就更能撥開一些過去的迷霧,好像看到好多不同時期的自己跑回去擁抱當時痛苦不已的自己,也好像能期待未來的我紛紛來擁抱現在依舊痛苦的我。我真的很喜歡這種感覺,能確實地體會到自己確實有在前進,終於擺脫了當初覺得這輩子都畢不了業的念頭。
真的非常推薦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在馬可波羅與忽必烈的回顧旅途的言談中,一定可以在某座城市中發現自己的身影投射在其中穿梭,好像這本來就是屬於你的城市一樣,畢竟這座城市就是構築於你的記憶之上,然後在這座城市裡被提醒自己不知道曾擁有的某個過去。
而這也是我畢設大概想講述的議題,希望我為自己建立一個可以投射自我的框架,而這個避難所也可以透過某個因此被挖掘出的集體記憶碎片的共鳴成為其他人的避難所,成為那個提醒別人他未曾經歷的過去的一個新場所。雖然現在都還好模糊,不過我倒是對未來的景色感到期待,也希望之後的自己也能像現在一樣期待。
為了不讓人覺得這本書太像教科書,其他建築語彙的規則我就不多加贅述了。不過這本書選的插圖倒是都很精美,而且黑白的插圖很好的輔助了文字,而不是變成繪本一樣壓過文字這一點我非常滿意。
偷偷希望比起因這短短的心得而被這本書吸引,會有更多人喜歡上《看不見的城市》,那本真的非常好看啊。